目前分類:買房賺錢術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如果有機會,在『性感』和『有錢』中做選擇,妳會選哪一個?

擁有四座奧斯卡最佳女演員頭銜的好萊塢傳奇巨星凱薩琳.赫本(KATHERINE HEPBURN)曾毫不猶豫地說:「女人應該選擇變有錢,因為有錢能讓你更性感!」

女性因財務自主而美麗自信的例子不勝枚舉,不論是靠著記帳習慣滾出人生第一桶金的何麗玲,或是善用筆記本、錄音機,記錄投資心得而累積上億身價的張淳淳,「細心」、「沉穩」、「堅持」等特質,都讓女人在投資理財上具備先天的優勢! 顯然,投資並不如妳想像中那麼難?!

一、千萬要慎選

『富爸爸、富女人』作者曾比喻:一個好的投資就像好伴侶,收入獲利都很穩定;次一等的,如同個性壞壞的對象,必須緊迫盯人,才有好表現;而平淡無奇的投資就像扶不起的阿斗,雖不會闖禍,但也不必期待太高。

「收入獲利都很穩定」就是股神巴菲特在投資時最重視的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巴菲特合格的平均ROE要有15%以上〈台塑就約在此水準〉,放眼諸多投資標的,開採黃金的金礦公司就具備這種特質〈平均ROE高達19% *〉!

居高不下的金價讓不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的金礦企業坐擁豐厚獲利。而妳,則可以利用基金投資這樣的公司,來參與金礦企業的獲利成長,這就像找了不需苦讀,功課就很好的男朋友,不但能考第一名,又有時間與錢陪妳去SHOPPING。

*資料來源:MORGAN STANLEY,2009/12;以全球最大60家金礦企業為樣本

二、千萬要分散

創造財富,有人選擇買房收租,因為土地資源有限,但住的需求卻不曾遞減,不過買房子最大的缺點,是在初期得付出高額成本,且房子不能一坪一坪地買,也就是說,買進的當下就決定了報酬率的高低,無法分散進場風險;相較之下,投資黃金股票基金的門檻就親切許多,還能利用每月定時定額,慢慢地搭建起屬於自己的黃金屋。

三、千萬要會算

「精打細算」是許多富女人成功的竅門。投資黃金股票基金也要挑便宜的時候買才划算。每年三、四月是金價最疲弱的季節,這時候就像百貨公司週年慶,更容易買到物超所值的東西。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台灣天氣十分不穩定,午後經常發生突如其來的大雨。房仲業者指出,這反而是看屋的天賜良機,想避免買到漏水屋或淹水地段,剛好可以檢視屋況及週遭環境有無淹水問題。

 

 

■淹過必留痕跡 多問多聽準沒錯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劃室經理蘇啟榮表示,如果房子所在的一樓,往上墊高2-3台階,或是騎樓比路面高出甚多,很可能該區之前淹過水。此外,淹過水的大樓,地下停車場可能會有留有泥沙等黃斑的淹水痕跡,不妨向鄰居或管理員打聽,或者上網至地方縣市政府工務局的網站察看,過去有無淹水或遭遇土石流的紀錄,以及防洪計畫的執行進度等,可避免買到可能會淹水的房子。

 

 

■漏水糾紛多 預防勝於治療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提醒,台灣因為潮濕多雨,防漏更要徹底。因為漏水如果透過粉刷、裝潢後,往往不易發現,糾紛層出不窮。買屋時,如果發現裝潢出現不合理的加釘或包覆情況,通常都有遮掩漏水的嫌疑,要特別留意天花板或牆上的水漬、水痕。

 

 

一般而言,漏水通常發生在牆壁接縫處,尤其陽台外推及頂樓加蓋物與房子主體銜接的地方,如果施工時防水沒做好,下大雨就容易滲漏水。再者須留意牆面與天花板的交接處,有無出現水漬。

 

 

其次觀察牆面是否有無不平整的隆起、水漬、發泡、甚至油漆剝落、發霉變形、反潮的現象,就可能有漏水的問題;若外觀並無明顯痕跡,也可以摸摸看壁面有無水氣。若是房子重新油漆粉刷過,漏水一時可能難以察覺,就得向上下樓住戶打聽,也能打探出有無漏水問題。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周刊報導有關房地產主題的特輯,就一般受薪階級的民眾或是首購族如何能夠做好房貸規劃?選擇最適合的房貸商品?除了訪問幾家承辦房貸業務的銀行以及壽險業者外,也特別邀訪筆者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提供一些客觀平衡的意見。筆者認為,首購族的收入通常有限,不如拉長房貸的貸款年限,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方式,可以減輕房貸負擔,在此提供更完整的補充說明,與打算購屋的網友分享。

 

 

■利率條件 如同房貸「商品價格」

 

 

就市場上各式各樣的房貸授信業務所包裝而成的不同商品,消費者應如何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其實就「利率」本身來說,就相當於是房貸商品的「價格」一樣,在市場上要挑到便宜的商品,多問幾家比較一下就會曉得了,民眾要了解這個知識和道理其實並沒有什麼困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選擇房貸「商品價格」的利率高低、浮動或固定計息,也就是在選擇房貸的「價格」一樣,普遍上民眾大致也都所能夠認知,當利率條件趨勢往下時,應選擇機動或指數型的浮動利率會比較划算;當利率條件趨勢向上時,就要選擇固定利率的房貸會比較有利。但是除了決定當下的利率高低和種類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條件,是消費者可以決定,卻很容易忽略的部份?

 

 

■房貸多比較 貨比三家不吃虧

 

 

其實房貸的條件除了利率之外,還有貸款額度以及貸款期間的問題,由於可貸額度的主動權是由銀行所決定,當您確定和哪一家銀行承辦貸款,就是按照它的條件辦理,不會有所爭議;但是有關貸款期間的長短「年期」,以及「寬限期」的條件,則可能因為借款人本身和房屋條件的因素,是可以有自行決定的權益。

 

 

一般來說如果年齡較輕的首購族,同時選購較新屋齡之房屋標的,在申辦房貸的條件選擇上,依屋齡的耐用年限以及還款經過年數不超過70或75歲,是可以辦理到30年期的房貸、甚至更長年期的繳款計算方式。

 

 

多半首購的年輕族群收入較為有限,能夠多省下一塊、兩塊的負擔,對於固定薪資的首購上班族來講,都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減少房貸月付金是最直接、最有感覺的有效方法。若選擇30年期的房貸,會比一般20年期的還款月付金,負擔要輕鬆許多,以利率1.875%借款100萬元試算,年期20年之還本繳息月付金為5,000元整,若改貸30年期之月付金則成為3,634元(相差1,366元),如果借款總額為500萬元,2030年期的月付金各為25,000元18,170元(相差6,830元)。

 

 

■拉長貸款期限 單筆大額還款最實惠

 

 

一般借款人總是希望能夠將貸款愈早還清愈好,貸款合約的精神重點是在於還款而不是期間的長短,所以說不論房貸借款期間是20年或30年期,只要手邊存到了一定的金額,還是可以單筆提前還款,如此又能再有降低月付金負擔的效果。在利率低檔時,減少月付金的負擔,較能夠靈活調節手中的資金運用,當利率調高之後,仍可以隨時大額還款,加速減輕利息的負擔。

 

 

按照統計資訊,台灣真正的房貸還款結清時間,平均約在7~10年之間,這個數值表示雖然房貸是屬於長年期貸款,但是在貸款期間的變數其實很多,可能有人真的在短期內就還清房貸,但也有人可能會在短期內換屋或是轉貸…。若您購買房屋之後,當真在長達20~30年的期間不會有所改變?還是可能在7或10年之後,當您更有了財富的實力,也會一次提前清償房貸、或是會換一間更好的房子也不一定!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有賺有賠,為何有人總會買進金雞母,有人卻永遠套在最高點。房仲業者指出,台灣房地產史上最具有投資價值的,莫過於信義計畫區與大直重劃區,而這兩區其實都具有定位清楚、地理位置優越、政府全力支持的共同特色,非常值得想要長期佈局的民眾參考。

 

 

■20年鹹魚成金魚 信義計畫區最稱道

 

 

信義計畫區可說是台灣房地產史上,鹹魚翻身最著名的例子。中信房屋指出,信義計畫區的歷史,發展起於1976年,台北市政府變更國父紀念館以東地區為特定專用區,目標為設新市政中心及次商業中心以引導都市均衡發展,疏解台北車站、西門町一帶商圈的商業擁擠,並增進東區繁榮及居民都市生活之便利,興建完整之示範性新社區;並大幅擴增此計畫區內商業投資誘因,以吸引跨國性的金融服務或高科技的資訊產業,因此信義計畫區是台北市唯一有超大完整街廓設計,具備完善都市規畫設計的商業發展區。

 

 

而商圈最大的特色,是完全針對都市人休閒購物的需求設計,加上市府刻意經營規劃相當多的造景,使得進駐的百貨商場和企業大樓也都別具特色。20多年前,該區域是一片荒煙蔓草,周邊最貴的房屋也不過一坪15萬,而今發展不可同日而語,是最有名的鹹魚翻身區。

 

 

■大直鹹魚翻身快 投資效益超驚人

 

 

此外,大直重劃區也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住商不動產表示,大直重劃區有新舊之分,目前市場稱大直重劃區多指新重劃區,即基河國宅二期周邊的大灣段以及美麗華一帶的金泰段。這兩個區塊大約共有237公頃,比信義計劃區多了約100公頃,其中大灣段以住宅用地較多,金泰段則以商業區為主。

 

 

位於基隆河畔的大直重劃區,是這幾年大台北最活躍的房市區之一,短短三、四年,當地不論中古屋或預售屋,房價都漲了五、六成,其中豪宅產品漲幅更高達六成以上,行情直逼信義計畫區與大安區。而大直重劃區過去生活機能未臻完備,因此市場上仍有不少質疑的聲浪,但近幾年生活機能逐漸發展完整,居住品質佳,房價更形抗跌,早期佈局的投資人在這波也個個荷包滿滿,成為台北房產的新貴。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M型社會中,為什麼有些人會有錢?通常是因為他們過去所做決定,對的次數較多;相對地,為什麼大多數人賺不到錢?因為他們常依照自己的直覺做決策,所以常被套牢!「率性而為」如果能賺到錢,則大多數人都會賺到錢, 但事實往往不是如此。

購屋錯誤一有錢人不會先買小屋,後買大屋

 

 

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是會依自己的能力,先買小屋再買大屋,由小而大,循序漸進。但這種作法只會造成終其一生頂多有個棲身之所,但卻無法從投資購屋中賺到錢,而躋身富人之列,為什麼呢?

 

 

首先,是因為小屋雖然便宜,但增值性有限,每一次購屋要等到景氣來臨,才會有大賺頭,但通常一次要等七至十年。

 

 

大家想想,買一戶小屋,要等七至十年,才有機會大漲一次,當機會到時,除非是將小屋賣了,不再投資購屋,否則賣了小屋,再換大一些的房屋,不但無法獲利落袋,反而還要再投入更多的資本。

 

 

然後,又要花個七至十年等其增值,即使一生順利,也頂多換個三、四次,換到一幢最大坪數的房屋後,很可能還等不到該屋的增值,就已「蒙主寵召」,讓政府坐抽遺產稅了。在其一生之中,皆處於投資的「等待獲利期」中,而真正獲利者,不是其子女,就是政府,「一生打工,如竹籃打水一場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成為其一生投資的寫照。

 

 

自住屋難獲利

 

 

其次,由小而大的購買行為,通常會捨不得與自住行為區分,也就是說,投資人所買的房屋可能大多用來自住,自住的房屋是無法投資獲利的!

 

 

因為即使房屋愈換愈大,但當想將最大坪數房屋出售時,常會捨不得,因為想到如果房屋被賣了,自己就沒有房屋可以居住,子女就會無家可歸,於是在情感上就會捨不得出售。

 

 

結果一生只會擁有一幢自用的房屋,自然也不易從房地產投資中獲利,而成為與投資獲利無緣的「屋奴」。

 

 

任何一個希望從事房地產投資的人都必須了解,「自住」和「投資」是兩件事,如果想要「自住」,依照自己經濟能力由小而大,一生做個「快樂屋奴」,是沒有問題的。

 

 

但如果想要投資獲利,則必需和自住的房屋分開,要由大而小,因為,如果先買一戶大坪數的房屋,等到一次景氣(也許七至十年)來時,即可將房屋出手獲利。此時,可有二種作法。一是手中握好現金,等房屋跌價後,再進場購買,則可安穩將獲利落袋(先售後買法);另一種則是同時再購買一戶小些坪數的房屋,則可馬上實現獲利(以大換小法)。

 

 

率性而為可行

 

 

如果投資人真正瞭解這二種投資獲利方法,則房屋雖然即使愈買愈小,但每次的景氣(七至十年)都會為自己帶來獲利的機會,在有生之年,至少可以賺取三至四次,甚至更多次的獲利機會。

 

 

這種做法唯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直覺式思考方法,我要再提醒一次,如果依直覺「率性而為」的投資可以賺到錢,則有錢就不會是只有少數人的專利。

 

 

購屋錯誤二有錢人不會先買郊區,後買市區

 

 

依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應該依照自己的經濟能力先買郊區,後買市區,最常聽到的聲音是「台北市的房屋已經太貴了,買不起,只好先買台北縣(甚至更偏遠的地方)!」就投資的角度而言,這是一種風險極大的錯誤,為什麼呢?

 

 

因為郊區通常是區位較差的地方,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房地產投資的三大鐵則是「區位!區位!區位!」意思是說,寧願不要投資,也千萬不要購買區位不好的房屋,「只要台北一張床,不要台東一間房」在在說明了區位對於投資的重要性,而郊區就代表了區位的不佳。

 

 

區位不佳就代表了未來增值空間有限,風險卻很大。由過去幾十年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郊區的房屋,在每一次的景氣時,大量築「夢」,讓許多無經驗的投資者與首購族,因為價格便宜,歡天喜地的購買,後來卻多遭套牢,遭到價格被腰斬,甚至再腰斬的命運。

 

 

每一個人都知道,當景氣來臨時,是郊區房屋的漲幅大?還是市區的漲幅大?當然是市區的!那為什麼還要去投資購買郊區的房屋呢?

 

 

同樣的例子,有許多新開發區的房屋,其價格雖然較市區便宜,但其情況卻亦相同,即使該區域有增值潛力,大多也已經反映在價格之上(超漲),要等到真正投資獲利,至少都是十年以後的事了。

 

 

更可怕的是,所築的「夢」如果發生變化,例如該開的捷運不開了,該蓋的學校不蓋了,該有的設施不建了,就會產生極大的跌價風險。

 

 

根據過去的經驗,一個新開發區的成熟時間,幾乎沒有少於十年的,例如信義計畫區的成熟花了超過二十年、淡水新市鎮的開發,經過十年仍是荒草一片。 依此經驗,大直及南港重劃區,沒有再十年是無法成熟的。因此,如果想要投資房地產獲利,千萬不要因自己經濟能力的考量,而先投資郊區,後投資市區。

 

 

購屋錯誤三有錢人不會先買中古屋,後買預售屋

 

 

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購買中古屋(或成屋)因為看得到,而且價格通常也比預售屋低,所以安心購買。其實根據房地產投資的角度,中古屋是比較不具備有投資獲利機會的,為什麼呢?

 

 

首先,中古屋所購買的是「現貨」,是一種以大賺小的投資模式,也就是說必需先投入一大筆錢(即使部分是銀行融資),然後坐等增值。

 

 

依上述的經驗,每次景氣的時間大都要七至十年,所以在如此漫長的等待期中,每一天都必須支付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即使有人會說,中間會有租金收入,扣掉利息,至少應該還會有些賺頭。

 

 

但如果投資人真正拿計算機打打,目前市場上的中古屋,不論是何種產品,其租金收入通常在三%至五%之間,而銀行利息就要付出約二%至三%(甚至更高),如果再加上租金所得稅,以及房屋稅、地價稅,以及各種維護費用,即使不算折舊都不一定會賺錢,這些成本都還不包含如果遇到不良的租客,欠租或賴租,以及客戶更換中所造成的空置期損失,如果真正細算,獲利其實是極低的(有些甚至還貼上機會成本的損失)。
 
預售屋潛力佳
但投資預售屋就沒有這些問題,雖然,一般而言預售屋的價格較高,但在未來三至五年裡,投資人通常只要付出房屋總價的十五%到三十%,而在這段時間裡,所有的稅費,如房屋稅、地價稅,甚至土地增值稅都是由賣方(建設公司)支付。
相對的,如果房屋有增值,則一OO%的增值皆完全由投資人取得。甚至如果在房屋尚未蓋好時即已出售(轉售),則通常連所得稅都可以省下來。

 

 

根據歷史經驗,在每一次的景氣來臨時,往往購買預售屋者的獲利,都遠遠大於出售者(建設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此之外,如果房屋漲價的數額相同,預售屋的投資報酬率至少會是中古屋的三倍以上。

 

 

因此,如純就投資的角度而言,有錢人很少會購買中古屋的,因為中古屋基本上不是一種好的投資標的。

 

 

其次,回到景氣時間,如果每七到十年才能有一次景氣的機會,對於投資預售屋而言,因為其通常有三至五年的興建期(房屋才會蓋好)。

 

 

所以,相對於中古屋,其等待增值的壓力減輕了極多,許多投資人往往在房屋尚未興建好時,即已投資獲利,這是中古屋所無法比擬的。

 

 

我必須再提醒一次,預售屋的投資機會只有在台灣才有,世界上許多地方,雖然也有類似的名稱,但不是預付款(Down Payment)要很高,就是購買期較晚(如中國大陸有必須在結構體完成才能預售的規定),甚至嚴格限制了銀行貸款的方式與成數,這些都將預售屋的投資優勢做了較大的限制。

 

 

只有在台灣,沒有這些限制,也才有最佳的預售屋投資機會,投資人怎能不把握?

 

 

購屋錯誤四有錢人不會先買景觀,後買區位

 

 

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有「景觀」的房屋會有較大的增值,因此每當許多廣告打出「景觀住宅」,總能吸引到許多人趨之若鶩。但事實上,景觀的價值是必須加以檢驗的。

 

 

一戶有景觀的房屋,當然比沒有景觀的房屋要好,這是不需要討論的,但是真正的問題是,那一種景觀能讓房屋增值?

 

 

就投資的角度,郊區的景觀是不值錢的,例如在北海岸地區,每戶房屋都能看得到海景,例如在新店安坑地區的山坡地住宅,幾乎每一戶都能看到青山綠水,但為什麼入住的人並不多,而其房屋價格的增值又十分有限?不是常聽人說「百萬豪宅,千萬景觀」嗎?

 

 

景觀要值錢是要在市中心的景觀,因為在市中心的景觀是「稀有品」!例如在台北市區大安森林公園邊的住宅,每坪已經衝破百萬元;例如中永和的四號公園旁的住宅,每坪也至少超過四十萬元,為什麼呢?
因為在市中心的景觀是稀有的,也才有增值的條件。相對地,如果在郊區,景觀就不是「稀有品」,幾乎每一戶房屋打開窗戶都有景觀,這時候,景觀就不值錢了。
最好的例子是前幾年有許多久居都市的「窒息族」,為了爭取景觀,紛紛到合歡山蓋別墅(也有到宜蘭蓋農舍的),認為該區的景觀已是台灣之最,不但可以生活的健康,其房屋價格亦必然會增值,但是,那些房屋在這一波大台北地區平均房價幾乎上漲了五十%的波段中,不但沒有增值,反而乏人問津,有些人甚至還悄悄的又搬回了都市,這是什麼道理呢?

 

 

還是「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景觀不能產生價值,「稀有的」景觀才有價值。 即使在台灣首善之區的信義計畫區中,真正能有景觀的房屋不到二十%,而其中還有有些景觀是許多人所不喜歡看到的(如墳墓、隧道、或是高架橋)。

 

 

因此,即使在信義計畫區內,每坪房屋的價差,也有相差到一倍的,在如此小的區域中,已有這樣大的差異,在都市中各區域間的價差自然就更大了。

 

 

對於有錢人而言,一定是先選區位,後選景觀,因為就投資的角度而言,在A級區位的A級產品,必然是東方不敗,永遠會贏的產品,但在A級區位的C級產品卻是另一種會增值而可以獲利的產品。

 

 

最近在信義計畫區內的國民住宅,每坪也賣到五、六十萬元,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要迷信景觀,「稀有的」景觀才有增值的潛力,而大部分廣告上所標示的景觀,都不具備有「稀有性」!

 

 

購屋錯誤五有錢的人不會先買建材,後買品牌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總認為房屋如果建材用得好,就一定愈增值,因此,只要看到售屋廣告上說「四面石材,進口設備」,就芳心大動,衝動購買,但後來卻多無法享受較大的增值,為什麼呢?

 

 

以往,在許多建築師的訓練中,總認為蓋房子要像蓋碉堡、蓋古堡,要實在、要堅固、要遮風、要避雨,因此大量採用石材,由外而內,幾乎是在興建一棟一棟的城堡(以往在他們教科書上的例子,也多是古堡)。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發現,住宅是要讓人住得舒服,而城堡並不能讓人住得舒服,(如果大家去看過城堡就知道,城堡只能讓極少數人舒服,居住其內的大多數是不舒服的!)。

 

 

如果要讓人們在房屋內舒適的居住,風調雨順,節能省源已成為目前世界的主流。

 

 

最好的例子是前些日子,大連市蓋了一批豪宅賣給美國最大電腦公司的高級主管住,全部都沒有採用石材,記者問開發商原因何在?該開發商回答,因為該電腦公司的安全部門會先檢查每一幢房屋,如果輻射量較高,就不會同意讓該公司主管居住。

 

 

天然石材由於來自地底,多少都會含有輻射量(另一種型式的輻射屋),很不容易通過檢驗。在台灣的許多建設公司還在迷信石頭城堡的同時,世界上包含中國大陸都已經積極的在改變。

 

 

在台北市有許多擁有好品牌的建設公司,其建築物已經愈來愈少用石材,具有環保特性的鋼材、玻璃,以及可以大量通風並節能省源的門窗已經悄悄地出現在我們的四週。

 

 

具有「未來性」的房屋才具有增值的潛力,在很多外行人還在看建材、設備的時候,重視環保節能的「新好宅」已經逐步出現。

 

 

因此,有錢人已將注意力由原先的建材、設備移轉到對品牌的重視,唯有具有好品牌建設公司的產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在許多「一案公司」的售屋廣告還在強調其所聘用的規劃及施工團隊是如何有名,及其建材設備是如何地系出名門的時候,不知道真正有品牌的公司是不需要這些包裝的。

 

 

例如雙B汽車會打方向盤或是輪胎是什麼人設計或是什麼人製造的廣告嗎?

 

 

同樣地,LV皮包會打所用的皮或鈕扣是什麼人設計與什麼地方製造的廣告嗎?

 

 

品牌的精神即在告訴消費者,只要你買了我的產品,我負責到底,是誰設計、誰製造並不重要,而是本公司有多久的歷史,過去提供過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服務;現在,對於世界潮流趨勢有什麼樣的瞭解與什麼樣的判斷;未來,要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服務與責任,如果消費者認同了,就購買,這就是品牌。

 

 

為什麼有錢人會願意多花些錢購買有好品牌的產品,因為好的品牌自然具備了未來性與增值性,請特別注意,愈能夠掌握未來產品趨勢的好品牌公司,才愈能讓房屋增值。

 

 

有錢人的抉擇

 

 

有錢人為什麼會有錢?就因為常能掌握致勝觀念做決定!沒有錢人為什麼會沒錢?就是固執己見,常憑著自己的直覺與感覺做決定。

 

 

世界上,能掌握致勝觀念做決定的人少,憑直覺思考做決定的人多,自然會造成少數富者愈富、多數貧者愈貧的M型社會,如果我們真正希望投資房屋獲利,自然應該要向有錢人學習致勝觀念!

 

 

前陣子十分暢銷的「富爸爸與窮爸爸」系列書籍,所要傳達的觀念,就是富者為何會富的原因是有正確觀念,而正確的觀念卻往往與大多數人所習慣的直覺思考的結果相反,所謂「學而不思則罔」,要讓一個人瞭解,他依直覺思考的結果往往是不正確的,已經十分困難,如還能說服他改採正確行動更是難上加難,但這卻是走向有錢人道路的唯一方式,祝大家投資順利!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名連鎖房仲對於中古屋買賣交易,大多提供履約保證機制;反觀預售屋交易,因為缺少強制履約保證機制,一旦建商財務週轉不靈,總上演業者捲款潛逃、購屋民眾求償無門的戲碼。行政院消保會為了杜絕類似情況一再發生,修訂「預售屋買賣契約書範本暨其應記載事項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強制建商對於預售屋履約保證必須四擇一,預計最快八個月後施行上路。

 

 

■原則性規定優先 最快8個月後實施

 

 

為健全國內預售屋買賣交易機制,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邀集相關機關、專家學者、業界及消保團體共同審議內政部「預售屋買賣契約書範本暨其應記載事項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經消保會第176次委員會議討論通過,將由內政部公告後8個月後實施。

 

 

消保會強調,範本第6條之1及「應記載事項」第7點之1中「內政部同意之履約保證方式」是為原則性規定,「其他可替代方式」則屬補充性規定。在選擇上,建商應先採用原則性規定,替代方式僅為補充性質的履約保證機制。

 

 

■履約保證4選1 買賣雙方須同意

 

 

上述所謂「其他可替代方式」又包括四項模式,若經買賣雙方同意,並擇一履約保證機制即可。譬如,「價金返還」是由金融機構負責承作價金返還保證,相關費用由賣方負擔;「價金信託」是指設立專款專用帳戶,依據信託契約規定,繳付工程款及各項稅費;或是「同業連帶擔保」、「公會連帶保證」等履約保證機制。

 

 

消保會呼籲購買預售屋民眾,倘若發生任何消費爭議,或有相關消費問題要諮詢或申訴時,均可撥打「1950」全國消費者服務專線電話,轉接各縣市消費者服務中心,或直接向各縣市政府消費者保護官請求協助。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買房子是人生大事,民眾必須考量的細節多如牛毛,不過根據房仲業者調查大台北都會區的購屋族發現,「捷運」成為購屋指標的第一名,其次為「學區」、「商圈」,由此可知,凡是購屋標的具備上述三指標,房價絕對易漲難跌!

 

 

■沿著捷運購屋 捷運宅5年漲3成

 

 

東森房屋調查大台北都會區30~35歲購屋族,發現「捷運」、「學區」、「商圈」是大台北都會區購屋人最重視的三項指標,佔比高達71%,「捷運」果然如預期,奪得榜首佔比33%、「學區」與「商圈」並列第二,佔比19%。

 

 

台北捷運自從民國85年三月捷運木柵線通車以來,捷運不僅改變大台北通勤族的生活作息,捷運也成為購屋指標、票房保證,預計今年底捷運蘆洲線即將通車,屆時大台北的捷運網路將會更完整。根據房仲統計,近五年來捷運宅的房價水漲船高,平均有三成以上的漲幅。

 

 

■望子成龍 明星學區家長最愛

 

 

位居購屋指標第二名的是「學區」,東森房屋副總黃淑苓認為,大台北都會區競爭激烈、父母親普遍重視小孩學歷,而學區是影響升學率的入門票,當然就成為父母親購屋的重要考量。以台北市最知名的中正國中及金華國中來說,學區內中古電梯大樓每坪約65~75萬元間。

 

 

與「學區」並列第二名的購屋指標是「商圈」,畢竟人潮帶來錢潮,商圈週邊的住宅相對具有保值、增值的優勢,另外,從滿街林立的便利商店及大型量販店,不難發現大台北的生活型態,「逛街」算是都會居民最常做、最廉價的休閒活動。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買預售屋、住新房子人人愛,但預售屋交屋、銷售糾紛屢見不鮮,雙方鬧上法院、纏訟數十年案例也非沒有,房仲業者表示,想要避免這類糾紛,從預售屋的銷售到點交,都該嚴格把關,一定要挑三撿四才能保障自己權益。

 

 

■社區公共設施 點交莫輕忽

 

 

購買近五年的預售屋,許多建案公設比都佔了三成以上,住戶花大錢買的公設,卻經常忘了點交,或者因為住戶管委會並非專業人士,很容易讓建商呼弄過去,游泳池變蓄水池、排煙孔在自己住家上方,甚至連有些公設都是違建。

 

 

台灣房屋表示,預售屋在點交時,經常發生公設規劃與原先協議好落差甚大,遇到這類狀況千萬不能點交,必須請建商限期改善,也可以委請律師寄存證信函給建商,施予壓力,避免一拖好幾年。

 

 

■保留原始廣告DM 有問題拒遷入

 

 

住商不動產表示,買方最好保留當初廣告宣傳的DM、合約書,一樣一樣的核對,包含住家地板使用的磁磚、建材、該附贈的家電設備、衛浴品牌等等,都要跟建商確認無誤。

 

 

點交時,也該注意土地權狀登記坪數、房屋所有人、身份證字號、地址等是否無誤,若有任何失誤,一定要馬上更正,並且不能完成點交手續,也別簽遷入證明。預售屋從銷售到完工、交屋大約需要二至三年的時間,點交一定不能馬虎,對每樣東西挑三撿四,才是保障自己權益最好的方法。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銷285億、全台最大捷運聯開案「美河巿」昨日宣布完銷(銷售逾九成五),推案二年多,售價上漲一至二成;信義房屋調查,大台北地區捷運聯開案只要生活機能到位、區段佳,房價漲勢驚人,像是板南線永春站的「EAT」、中和線頂溪站的「捷韻名人」、信義線東門站的「京華苑」,漲幅高達三至四成,甚至近一倍。

不過,捷運聯開案,並非就是「票房保障」,也有個案因末端站或是開價過,推出一、二年至今仍陷入苦戰。

「到站就到家」是大台北捷運聯開住宅案,人氣飆升主因,信義代銷協理何胤諭說,目前市場推出捷運聯開案,多屬中小坪數產品,因交通方便出租容易,在穩定租金支撐下,堪稱進可攻、退可守的住宅產品,因此保值性頗佳。另一優點是,可同時省下買車和車位的錢,因此深獲白領上班族、首購新婚族的喜愛,由於轉手容易,儘管房價比區域行情高出一至二成價格,後市依舊看好。

信義房屋調查發現,捷運聯開案推出後,房價多會穩定成長,有的個案甚至漲勢驚人,如信義線「京華苑」,甫推出開價每坪80至85萬,如今部分樓層已上漲至一坪105至120萬;中和頂溪站的「捷韻名人」更由當年開價每坪23至25萬,上漲至目前40至50萬,漲幅約一倍。

不過,何胤諭提醒,儘管捷運聯開案住宅位置優越,頗適合以捷運通勤的粉領族、單身族或新婚小夫妻。但仍要注意出入動線、門禁管理及戶數過多等問題,會造成居家品質下降,消費者在選購這類產品時應特別注意。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房仲調查台北市民眾評估「划算房價」顯示,大安、中正、信義區分居前 3名,價格分別是新台幣1997、1802、1754萬元,最後 1名是文山區995萬元。

業者分析,大安區買房,1997萬元以下就算超值,但文山區要995萬元才划算。

永慶房仲集團表示,物價指數攀升,加上松山和虹橋機場對飛效應發酵,以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即將簽署等議題加持,未來如何買到「俗擱大碗」的超值好屋是民眾最大期待,卻也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永慶房仲集團針對全台網路購屋者看屋意向分析發現,隨著區域房價行情以及房市大環境不同,消費者對於划算房價也各有計算。

以大台北地區夢幻房價來說,台北市民眾看屋的平均價格,以大安區最高,達1997萬元,文山區最低,為995萬元,兩區的價格認知相差高達2倍。

而台北縣6大房市熱區 (板橋、新店、中和、新莊、永和、土城),最高是板橋的1116萬元,最低為土城,平均價位落在728萬元。

永慶房仲集團研展室協理黃增福分析,對在大安區買房的人來說,平均1997萬元以下就算超值,但文山區則要995萬元才划算。而板橋人的夢幻房價是1116萬元,土城理想行情則是728萬元,足見同在台北市,民眾對於區域的「價值感」落差頗大。990610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租套房愈來愈流行,不只成為國內旅遊住宿的熱點,就連來自國外的背包客,都常見有人遠來入住,因為價錢便宜,加上裝潢美輪美奐,相當受到歡迎,但最近經常傳出,有投資客進駐高級住宅大廈,住戶不滿房客影響安寧,甚至掛出不歡迎日租房客布條,未來一旦修法處理,投資客的如意算盤,恐怕會大受影響!

 

 

■日租套利容易 投資客趨之若鶩

 

 

不用身分登記、租金便宜、裝潢設施不輸五星級飯店的日租套房,這幾年越來越流行,遍佈北中南各大景點,投資客斥資打造精美裝潢,內部陳設不輸五星級飯店,但價格卻相對輕薄短小,有業者削價競爭,甚至一晚只收不到一千元,就能入住。

 

 

投資客會願意購買這類套房,其實,也是經過精打細算,以20坪套房為例,如果一個月能租出15天,平均房租收入就可以超過一萬五元左右,比起出租給固定的房客,頂多只能租一萬元,相較之下,收入豐厚不少,難怪越來越多投資客,瞄準這一塊商機,積極投入資本套利。

 

 

■政府擬修法管理 投資日租須三思

 

 

其中,最引發爭議的,就是目前日租套房最密集的高雄東帝士85大樓、美術館特區附近或大樓,因為依《民宿管理辦法》,高雄市區無法經營民宿,業者改以「日租屋」變相經營,依法住宅區的日租屋,違反《都市計畫法》應取締,位於商業區的日租套房,則必須輔導合法,而去年元旦觀光局成立至今,因接獲檢舉而稽查共二十多件,部分是檢舉非法旅館、部分是消費糾紛。

 

 

日租屋目前無法可管,無法開單裁罰,因難認定是旅館,也難適用《消費者保護法》,形成管理死角,高雄市政府憂心日租屋衍生的治安、住家環境及消費糾紛,有意制定相關法令管理,甚至希望將修法層級,提高到中央,因此,未來投資這類日租套房的投資客,很可能會面臨法令管理的問題,建議未來將購入投資的人,一定要把風險考慮進去,以免後悔莫及。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今天宣布,預計明年2月後,所有預售屋都要強制執行履約保證,方式計 5種。不過,其中地產擔保金額高,業者是否遵循,考驗內政部執行力。

消保會今天召開「預售屋強制履約保證機制有譜了」記者會。

消保會法制組組長邱惠美表示,「預售屋買賣契約書範本暨其應記載事項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已討論通過,將由內政部於8個月後公告施行,預計明年2月之後,所有預售屋都要強制執行履約保證,確保消費者購屋權益。

她說,此案通過後,與現況最大不同是計有「4加1」種履約保證方式,可擇一使用。其中加 1是指業者必須使用經內政部同意的履約保證方式。

另外 4種包含預售屋須由金融機構負責承作價金返還,價金返還的保證金則要由賣方負擔。價金通常是指頭期款。

其次是預售屋價金必須交付信託,由金融機構承作,設立專款專用帳戶,並由受託機構於信託存續期間,按信託契約約定辦理工程款交付、繳納各項稅費等資金控管事宜。

第三是由同業連帶擔保,但是互相擔保的公司必須市占率相當,而市占率認定由內政部另定之。第四是由公會連帶保證。

不過,房地產價金總額不低,建商多需資金周轉之外,金融機構、同行及公會是否願意擔保,也是疑問;且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並無罰則,此案要如何強制執行?

邱惠美說,在落實政策方面,需主管機關內政部定期查核。若違反規定,可視同違反消保法第33、36及37條,依第58條處新台幣6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鍰;或依第59條處新台幣15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鍰;不過這筆罰款金額對建商而言,也可能不具壓力。

主管機關內政部今天受邀與會,但並未派任何人出席記者會說明。990617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坪與建坪

地坪是指土地的坪數,通常就是地面涵蓋的面積;建坪是指建築物建構起來的面積。簡單的說,某塊土地面積50坪,地坪就是50坪,而該地有棟四層樓的建築物,每層樓面積都是30坪,則建坪為30x4 =120坪。

土地權狀、建築執照與使用執照

一棟建築物從準備蓋到可以進住,至少需要拿到一張土地權狀以及兩張執照,一張是建築執照,一張為使用執照。

「土地權狀」為土地所有人之證明文件。

「建築執照」為政府批准建商或建築師可延請營造商進行建築物實體的起造。

「使用執照」為建築物主體建構完成,完成水、電、瓦斯,以及消防相關設施,經過政府單位查驗核可之後,批准使用該建築物。

建蔽率與容積率

常常可以聽到某某建案建蔽率多少,到底建蔽率是什麼呢?

其實,建蔽率指的是建物相對於地面的投影面積比。舉例說明,若一塊土地的面積為20公尺×9公尺,而建築物投影面積為15公尺×6公尺,則該建物之建蔽率為50%。

容積率是指可允許之建物總建坪數相對於土地面積之比例。

建蔽率與容積率都是縣市政府都市計劃相關單位規範的,對於想要自己買地蓋房子的人可以注意這些規定。

實坪與虛坪

有99%的狀況,你聽到的坪數數字都是虛坪,即包含了非室內可使用的面積。可能的情形有下列幾種,讀者可以特別注意:

雨遮

其投影面積常計算在附屬建物內,在權狀上也有登記,這些坪數照價出售。

公設

一般分為小公與大公,小公通常為該棟建築物的梯間,大公則指中庭、地下室等空間。這些都會以公設比例的方式估算在權狀中,也是照價出售。

樓高、淨高、樑、樑下淨高

買房子的時候,除了注意坪數面積之外,也要注意高度,這樣生活的空間才夠大。

樓高是指樓地板中心線之間的距離,法律規定一樓樓高上限為4.2公尺,其他樓層樓高則為3.6公尺。

因為樓地板的厚度約20公分左右,若地板需施作大理石或者拋光石英磚時,要再扣8~10公分,於是3.6公尺樓高的住家,屋裡最後的淨高將只剩下3.3公尺左右;3.2公尺的樓高,最後淨高也只剩下2.9公尺。

由於樓地板需要樑支撐,所以,樑下淨高一定會更小。

樑的深度一般稱為樑深,大小為45~50公分,突出天花板的距離為30公分左右,主要的樑會更粗,約在65~70公分左右,突出天花板的距離為50公分左右,若以3.2公尺樓高來看,家裡淨高最低處會只剩下2.4公尺左右(=2.9淨高–0.5突出距離)。

夾層

很多人買房子都想買挑高、可以作夾層的夾層屋,不過樓高是個很大的現實問題。法律規定挑空最高之樓高限制為6公尺,且挑空的面積不得超過總建坪的10%。

市面上很多標榜著樓高4.2公尺的夾層屋設計,到底4.2公尺挑高有多高?其實你可以算一下,4.2公尺樓高,減去樓板厚度20公分、樓地板10公分、夾層地板厚度20公分,只剩下3.7公尺。我們將之直接除以二,得到1.85公尺,換句話說,一樓1.85公尺淨高,二樓也是1.85公尺淨高,這樣的生活高度其實有點低矮。

讀者在看房子的時候,需要更注意這些小細節,以免被銷售人員連哄帶拐的買下房子,將來後悔莫及。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房價愈來愈高,投資人對於投資房地產的困難度也愈來愈高,尤其是第一次投資房地產的人,通常手中資金有限,在面對房屋已供過於求而且「屋奴」遍地的環境,要如何獲利?以下四點是可以幫您投資必勝的重要方法:

投資必勝法一:

 

 

要清楚「所有權」是用來投資獲利,「使用權」是用來滿足使用需求。
常有一些投資人以玩票的心理,認為投資不動產可以購買到投資自用兩相宜的產品。孰不知,在一個供過於求的環境裡,類似的觀點代表著極大的風險。

 

 

「投資」目的在於獲利,沒有增值性與沒有接手性的房地產是沒有投資價值的。 「自用」目的在於滿足居住(或其他使用的)需求,購買自用型房地產沒有獲利的壓力,只有代價與能力的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能力許可,你要住到合歡山山頂都沒有人管,重要的是,你是要「住」到合歡山山頂?還是要透過購買合歡山山頂的房屋「獲利」?如果是「住」,只要付得出租金,就可去住,那天不喜歡住了,將房屋退掉,不痛不癢!但如果是「投資」,就要考慮獲利機會何在?誰會接手?

 

 

美國有許多電子業的暴發戶,如甲骨文、微軟等公司的老闆,為著自己喜歡,到一些風景良好的地點,花大筆費用(動輒數千萬美元),請人設計施工自己的夢幻豪宅,建成之時都成為一時新聞。

 

 

但如就投資的角度,都是失敗的作法,因為,當他們破產了,或是希望脫手時,往往連原先投入資金的三成都賣不掉,這是何其浪費的舉動,但對那些暴發戶而言,反正錢來的容易,不燒掉也是繳稅給國家,所以不痛不癢。可是類似的行為如果純就投資的角度而言,就是失敗者,就是笨蛋。

 

 

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知道,在供過於求的環境中,一定要瞭解「自用」和「投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事情,其作法與標的都有很大的不同,簡單的說,如果只是要滿足「使用」需要,就不需要和所有權發生關係,你到渡假村、五星級飯店、遊樂園、郵輪等等地方遊玩,都可以滿足「使用」需要,可是為什麼很少人會為了「使用」去買下旅館、渡假村,甚至是郵輪。如果有一個人為了滿足「使用」需要而買下某一個旅館、渡假村或是郵輪,你會怎麼看他呢?可能會懷疑他的頭腦有些問題!可是為什麼台灣卻有那麼多人為了「使用」需要而購買房屋呢?
避免成為屋奴

 

 

當為了「使用」需要而買下房屋時,他就成了「屋奴」,不但要付高額的貸款利息,又失去了搬遷的機會(因為房屋買賣的交易成本極高),如果工作地點改變了,又必須長距離的通勤,心中自然不會快樂,若是有個天災(如地震、水災)、人禍(如火災)使得房屋產生破壞,又損失不輕……為了一個「使用」需要,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值得嗎?

 

 

在以前房屋量少,供不應求的環境中,為了「使用」而擁有房屋是正確的決定,但當環境已轉變成「供過於求」時,同樣的思維,可能就不適當。所以,如果只是為了滿足「使用」需要,購買「所有權」,是不聰明的!更有些人為了「使用」需要,用高價格購買「使用權」,更是不智!

 

 

如果是為了「投資」,情況就會改變了,因為投資是為了獲取最大利益,如果只有使用權,就無法在買與賣之間獲利,如果只是租用,就很難避免因努力經營卻遭房東調高租金的風險(如SOGO附近的商店,因其人潮增多,房東就不斷調高租金),因此,如果是投資就必須擁有所有權。

 

 

當擁有所有權後,可以從容佈置投資行為,裝修、經營、出租、管理、創造收益、整幢出售。因此,投資人一定要了解擁有的目的是為了出售,是為了獲利。如果分不清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就容易落入「投資自用兩相宜,套牢賠錢相繼至」的窘境中。

 

 

投資必勝法二:

 

 

要清楚只購買一幢房屋,即能獲利的唯一機會是以大換小。

 

 

很多首次購屋者希望以投資的角度選擇房屋,希望其所購買的第一幢房屋即可投資獲利,這種想法的風險極高,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在於房屋必須賣掉才可以獲利,但如果只有一幢房屋(而且是自己使用),賣掉後,即便賺了錢。之後除非投資人永遠要用租屋,否則,只要再買房屋,以往賺到的錢就不見了。

 

 

過去曾有許多投資房地產的人,先買一間小套房,賺了錢賣掉後,就再買一間大一些坪數的,可是如果碰到市場環境改變,就被套牢了,以往所有賺的錢都在那間大坪數的房屋裡,那間房屋如果沒有賣掉,就無法真正投資獲利,如果賠錢賣了,就代表以往賺得錢又吐回去了。

 

 

尤其是最後一幢房屋(或土地)如果有高額的銀行貸款,則一旦發生套牢,很可能造成血本無歸的損失,如果捨不得損失,就只好自己住,要負擔如此高的居住「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行為,對投資而言,就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如果只購買一幢房屋即想獲利,風險極大。所以,第一次投資房屋的投資者,一定要先確定自己要將購買房屋當成投資,還是自住?如果是「自住」,就必須有與獲利無關的認識;如果當成「投資」,就必須確定自己要一生租屋,而將購買房屋當成投資行為,否則極容易掉入「自住投資兩相宜」的廣告陷阱,最後總會套牢變自住。
獲利的機會點

 

 

只購買一幢房屋即可獲利的唯一機會是以大換小!也就是說要購買一幢坪數較大的房屋,當房價上漲後,將其賣掉,再換一間小坪數的房屋自己居住,如此方可真正獲利。國外有許多銀髮族,他們不斷地換房屋,將房屋愈換愈大,當小孩離巢之後,再將大房子賣掉,住到小坪數的房屋裡,多餘的錢,即可拿來旅遊、娛樂,歡渡餘生。

 

 

這種情形對首次購屋者的難度極高,因為他們一方面是現金不多,另一方面年紀尚輕,一次購買大坪數房屋的門檻甚高,十分困難,但如果希望購買第一幢房屋即可獲利,就必須咬著牙去買一幢最好地區的大坪數房屋(例如信義計畫區的豪宅),賣出獲利後再買間小坪數房屋自住,只不過這種方法大多數的首購族可能很難接受,或是有能力與膽量去執行。

 

 

投資必勝法三:

 

 

要清楚直接投資購買房屋,即能獲利的風險正不斷地增大。

 

 

對於投資房屋而言,通常有兩種標的可供選擇,第一種是購買預售屋;另一種是成屋。對於預售屋而言,最大的獲利機會是在購買後到交屋前的「黃金時段」,如果在黃金時段裡,房價攀昇了,你又可以順利將其出售,那麼恭喜你,可以有極大比例的投資報酬率(通常至少超過百分之百)。但是如果不幸在「黃金時段」裡沒有能夠順利售出,風險就來了,一方面是房價大幅增值不易(因為已經變成成屋),尤其是一般成屋價格多比預售屋低個一、二成;另一方面是房屋各項持有成本(如地價稅、房屋稅、契稅、銀行貸款利息…)都將如排山倒海的方式向你襲來。這是多麼可怕的情況,如果想解套,根據過去四十多年的經驗,大約每六至十年才有一個機會,而在這段時間裡,投資人所要面對的痛苦是極為難受的。

 

 

另一種標的是成屋,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中古屋。一般而言,中古屋要投入的成本較高,它又沒有預售屋的「黃金時段」,它是必須硬梆梆的和市場挑戰,如果景氣好,價格上漲,投資人才可獲利,但當售出後,扣掉具有萬萬稅特性的房地產交易成本(如土地增值稅、個人交易所得稅),真正能夠獲利的機會極小、報酬率也不高,除非是時間拉長,一般而言,投資中古屋要獲利的話,其投資時間至少會在五、六年以上,甚至更長。

 

 

在目前的情況下,除了極少數地區與產品外,全台灣各地區的房地產都有供過於求的情況,這種以往從未出現過的現象,必將會使投資中古屋可以獲利的時間拉得更長,依我的估計,目前投資中古屋很可能需要至少擁有八至十年才能獲利。除非又出現購買價錢可遠低於市價的「法拍屋」、「金拍屋」,但類似的機會短期內已極為稀少。

 

 

因此一方面投資預售屋由於房價已高,因此,想要在其「黃金時段」內即可出手獲利的機會不大;另一方面,投資中古屋又由於市場量已供過於求,獲利的時間又將拉長,因此想要直接投資購買房屋即能獲利的機會已經愈來愈小。

 

 

投資必勝法四:

 

 

要清楚不要急著購買房屋,要積極參與房地產投資機會。

 

 

由上項的分析已可知道,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希望在短期內投資獲利,直接購買房地產的成功機會不大,(但如果是為了對抗通貨膨脹,或是為了自住自用,則不在此限。)因此,為什麼要急著購屋呢?

 

 

在房價偏高與供過於求的環境裡,房屋的供給是不虞匱乏的,所以要解決自住自用的困難是小的。通常還可以低的代價租到房屋,最好的例子,是今年七月台北101大樓董事長很高興的宣佈,經過多年的努力,台北101大樓的出租率已達到百分之七十五。這篇新聞背後代表的意義,是目前大多數房地產產品都是租方市場,既然是租方市場,代表可以更便宜的租金去解決自住自用問題,為什麼還要急著去購買房屋呢?

 

 

首次購屋的投資人可以先以租的方式將「自住」、「自用」的問題解決,然後再安心的開始討論如何投資獲利。

 

 

由於房屋已供過於求,直接投資獲利的機會必然不高。但是,如果不買房屋要投資什麼樣的標的呢?最好的選擇是參與房地產投資機會!一般而言,能獲利的房地產投資機會有三種:第一種是具有未來性的產品,因為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具有節約能源、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等特性的房地產勢將成為未來的主流,而這些具有未來性的房地產,在目前市場上,仍是稀少的,當然具有獲利潛力,因此才值得投資,但是因該類產品還在發展中,因此要想辦法成為其開發案的股東(就像某些具有未來性的產業,雖公司未上市但已有許多外資法人爭相希望成為其股東)。

 

 

第二種是具有滿足「軟體」需要的產品。台灣目前的房屋大多仍然是以「硬體」為主,過度的強調其建材、設備與工法,但具有增值性的產品是具有「軟體」特性的房地產,他可以滿足購屋者的「情感需求」,例如,約會旅館「薇閣」,它提供了隱私;例如,記憶典藏館「香格里拉」,它提供了快樂,例如,包廂式KTV「錢櫃」、「好樂迪」,它提供了放鬆,類似這樣的產品,可以滿足人們軟體需求的房地產,必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因此,也要想辦法成為其股東。

 

 

第三種是已具有經營績效的產品,也就是有些「商品(用)不動產」(income property),目前已具有極好的租金收益,它們是可以在較短的時間裡獲取較高投資報酬率的機會,尤其是在目前股票市場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已對其他所有投資機會產生排擠效應,最好的例子是具有極穩定收益的各檔不動產投資基金(REITs),由於流通性稍差,再加上股票市場的資金排擠效應,使得價格普遍不高,有得甚至還已折價二成至三成。
房地產的學問

 

 

對於首購族而言,與其去追逐指數與風險皆高的股票市場;或是已經供過於求的房地產市場,就不如去購買風險性低的REITs,不但可以享受每年配息、分離課稅的好處,真正欠錢的時候還可去銀行質借,成為這種類似的商品不動產的股東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投資獲利的要訣在於人棄我撿,人要我棄,目前股票價格被炒得極高,許多預售屋的價格又被哄抬的嚇人,在這種環境中,一定要冷靜的找尋還沒有被人哄抬過,而具有相對稀少性的標的,才可以真正獲利。

 

 

對於第一次購屋者而言,由於缺乏經驗,極容易落入自以為是的情境中,房地產投資是一門看似簡單卻極為深奧的知識,每個人都以為懂了,其實大多不懂,尤其是大量廣告的轟炸再加上自身經濟能力的限制,往往都成為錯誤判斷的重要推手。

 

 

一般而言,經濟能力不足,就想買便宜的東西(或地區),或想用高額的財務槓桿,以小搏大。這些都易導致投資失敗。

 

 

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已經成熟到小金額投資人靠著單打獨鬥幾乎已沒有獲利的空間了,唯有站穩腳跟(確定要投資而非自用)、堅持商品(最好的區位與品牌)、認清方向(向大軍團靠攏)、掌握原則(人棄我撿),方能投資必勝。祝大家投資順利!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媒體上常出現「房地產價格飆漲」、「房地產價格不合理」等訊息,許多投資人都想知道什麼才是合理房價?以及如何才能判斷合理房價?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估價問題,其實有些複雜,我盡可能簡化為四點,希能協助大家永遠不被房價問題所困擾:

判斷一:房地產價格的決定因素不是租金

許多對房地產估價理論瞭解不足的人,動輒以「租價比」(租金與房價比較),或是「薪價比」(薪資與房價比較)發表議論,常以驚人的媒體標題告訴人們,要買一幢房屋需不吃不喝多少年,或是房價已高過租金若干倍,房價已極不合理……這些在外行人眼中似乎言之成理的議論,只反映出對房地產價格理論的無知。

房地產價格的形成,主要包含二大部分:一是以收益為基礎的「收益價值」(Income value);另一個是以權利為基礎的「私有權價值」(Private authorization value),其公式為:P(價格)=V(收益價值)+X(私有權價值)

而在兩者中,主要決定價格的關鍵因素是「私有權價值」,而不是「收益價值」,因此,所有以「租價比」判斷房價是否合理的人,都必然會失望,也必然無法正確判斷合理房價。

為什麼影響房地產價格的主要因素是「私有權價值」而不是「收益價值」呢?這點就必須從商品的特性加以瞭解,在經濟學中,所有商品的價格幾乎都是由「收益價值」所決定─由未來若干年可以得到的「收益」(income),折算到現在,就可以估算出其合理價格(收益還原法)。

舉例而言,如果要估計一台機器的合理價格,就可以從估計未來三十年這台機器可以產生的「收益」,還原即可(因為三十年後,機器可能沒有什麼殘值了)。對機器如此,對汽車、對飛機、對傢俱,甚至對人(如職業球員)也都適用這種方法,因為世上有那一樣東西能敵得過歲月的砂磨?幾乎所有的物品,包括人,都是有其壽命的,不論多久,幾乎都會老化、壞掉,所以,能使用多久?能創造多少收益?就成為了估計合理價格的基礎,這幾乎是判斷合理價格的鐵則。

但不幸地,這種鐵則對百分之九十九的物品都適用,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對房地產不適用,因為房地產(尤其是土地)不會隨著時間衰老、折舊、而不值錢。相反地,隨著時間愈久,它不但不會衰老與折舊,還會愈來愈有價值!就是因為具有這種特性,顛覆了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它不再可以「收益」,或是收益還原法,來估計合理價格,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估算出房地產未來到底有多少年的收益(可能無限多年)?以及未來收益有多少(可能無窮大)?

因此,決定房地產價格的主要因素,就變成了「私有權價值」,什麼是私有權價值呢?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允許」人們對房地產可以主張多少權利。

舉例來說,中國大陸過去是不允許人們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因此,房地產價格自然不高。但近年來逐步放寬人們對房地產的權利,例如農地已允許農民可以拿去抵押借款,或是以地作股參與企業經營;又如「經濟房」(類似台灣的國宅),以往不允許交易,現在已逐漸可以變成「商品房」,可到公開市場交易,這種開始保障私有權利的政策,才使房地產發生價值,所以自然造成房地產價格的飆漲,外行人以為是炒作所致,其實是因中共對房地產「私有權」政策的調整才是主因。

同樣地,過去四十年來,台灣是極度「保障」房地產私有權的,舉例來說,在許多地方,有最小開發土地面積的限制,所以常常導致許多小地主(畸零地主),由於極度受到私有權利的保障,自然會使其地價飆漲!

又如最近十分紅火的都市更新,常會遇到少數釘子戶不願配合更新,但在對私有權的極度保障下,自然導致這些釘子戶價格不斷攀高,所以,導致許多老舊的公寓,其價格已超過一○○萬元一坪(超過新屋),不是因為租金能力強,而是因為其私有權獲得了極度的保障。

當我們了解了這些例子,就可以知道,尤其在台灣,決定房地產價格的主要因素是「私有權價值」!可惜的是,對於選拔人才的國家考試,都是由幾乎完全沒有實務經驗的學者們出題,導致我們的土地估價師們,對於「權利價值」的估價能力十分薄弱,例如,使用權、地上權、開發權、租賃權、占有權、區分所有權,甚至更新權、繼承權等「權利」價值的估計方法多未能深入研究,只會使用「市價比較法」、「收益還原法」與「成本法」,結果自然導致其所估出的房地產價格和市價愈差愈遠,他們還不知問題何在?還常常跟著庶民們抱怨,房價為何愈來愈高?以及他們為何老估不準?

因此,如要正確判斷合理房價,千萬要知道,合理房價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私有權價值」而不是「租金」或是「收益能力」。

判斷二:縱容私有權利就不會有合理房價

 

 

如果要讓房價合理,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限制私有權的範圍,如果不能限制私有權的範圍,房地產價格的飆漲必然會愈來愈嚴重。有些缺乏實務經驗的學者們,一方面呼籲要保障人民的私有財產權;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抱怨房價漲不休,這就是標準對於房價問題的外行,就像我們一方面縱容子女胡作非為;另一方面又抱怨他們老在外面為自己惹麻煩,這其實是相同的情況,縱容(私有權)自然會導致(房價)失控!

舉例而言,國家花了全體納稅人的錢建國宅、公教住宅,也改建了眷村,這些因特殊身份受保障,以便宜條件取得的房屋,可不可以出售呢?如果同意可以出售,則一方面會使有些人不勞而獲(漲價歸私);另一方面也會炒高了國宅與眷宅的價格,自然會造成即使興建再多的平價住宅,也無法解決住宅不足問題。

相對地,如果限制這些國宅與眷宅不得轉售,那麼國宅與眷宅的價格就沒有飆漲的機會。但事實卻是,我們一方面在最好的地方(包含信義計畫區、大安公園邊、大直重劃區、士林官邸特區)廣建國宅、眷宅,甚至公教住宅,然後以極優惠的條件出售給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分配之後,還同意他們出(轉)售,如此的保障與縱容房屋的「私有權利」,我們哪有辦法讓住宅的價格不漲呢?

同樣地例子,對於空地、畸零地、持分地、無主地、公有地,對於老宅、舊宅、更新宅……我們不斷地去保障與縱容他們的「私有權利」,使他們可以不配合任何改建與開發,當然會導致都市中好土地的供給不足,也當然會導致都市中好房屋的數量愈來愈稀少,在土地供給不足,好屋數量稀少的情況下,房價焉能不漲?

我們也常可以看到,當政府拆一些老屋,計畫更新一些地區、或者是想多標售一些公有土地時,許多打著關懷社會弱勢旗幟的學者們,帶著學生們抗議、謾罵、抵抗,不斷地爭取對少數人「私有權利」的保障;但當土地及好屋供給不足,導致大多數舊屋品質每況愈下與好屋房價飆漲的時候,他們又出現了,同樣地抗議、謾罵與抵抗。

如果他們真的希望房地產價格能夠合理,增加土地與房屋的供給,不是一條必然有效的路嗎?他們應該協助「限制」,而非「縱容」私有權利的擴張,但他們卻常常不自覺地,成為保障私有權的打手,這種作法只會使房屋的價格不斷上漲,房價如何能合理呢?
判斷三:合理價格正確對象應是區位價值

 

 

為了抑制房價上漲,社會上有許多人呼籲政府要課豪宅稅,這種作法會對房價有什麼影響呢?基本上,這種作法不但不會有效果,還會違反建國理想。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地區」的房屋,每坪行情只有三十萬元,突然在有些企業或個人的努力下,出現了一幢好房屋(豪宅),其價格一坪要賣五十萬元,我們應用什麼態度面對呢?許多人會將目光放在五十萬元的房屋上,抱怨它與打擊它,這種態度對嗎?錯了!我們應該將眼光放在三十萬元的房屋而不是五十萬元的房屋上,為什麼呢?

因為房地產講的區位(location)價值(區段價值),指的是「社會自然增值」,其理論基礎是,由於政府的投資,社會的進步,再加上眾人的努力,推動了全區段所有的房地產增值(社會自然增值)。

但重要的問題是,這種因社會進步所導致的增值(社會自然增值),指的是每坪三十萬元,還是五十萬元?而如果一個地區的「區位價值」是三十萬元,我們對於那幢五十萬元的房屋,要如何面對呢?是要處罰它還是獎勵它?如果處罰它,還會有人願意投入資金、人力與智慧去努力創新,與增加房屋的附加價值嗎?

因此,國父在民生主義中,多次提到這種因為「個人努力」所創造的價值,是不可以課稅的,要全歸努力創造的人所有,因為如此一來,人們才會努力創造附加價值,社會才會進步。但在目前社會中,我們是如何對待創新者?如何對待不斷冒風險的努力付出者呢?我們不但要多課他們的稅,還要處罰他們,這是多麼不正確的認識!

對於合理房價的判斷,不應將注意力放在少數的豪宅個案上,如果只有一、二幢好房屋出現,不但不應提高其土地與房屋稅賦,相反地,還應該給予獎勵,讓其所繳的稅賦要和附近低度使用的房屋相同,這才是政府估價(區位價值)的真正精神,也才是能給予低度利用土地壓力,以達到建國理想(地盡其利)的正確方法。

容我再嘮叨一次,建國理想中的「漲價歸公」,指的是將因社會進步所導致的增值,收之歸公;但對因私人努力所創造的價值,是完全不應課稅的!但目前稅務機關動輒以市價課稅,還要對好屋多課稅,顯然已經嚴重違背了建國理想。

如果仍然執意而行,會導致什麼結果呢?不但會打擊好房屋的供給,會減緩對不良房屋改建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會使不合理的稅賦轉嫁,反而會成為推昇房價的推手。

所以,對個別好房屋課稅、以市價課稅,都是對建國理想(平均地權)與房地產市場缺乏了解下的主張!過去二十年中,至少有二個財政部長因此下台,其原因並非是搬不動財團,而是他們對建國理想與房地產特性缺乏了解。
判斷四:市價比較法已成為房價飆漲的主要推手

 

 

當國家的房地產制度愈傾向限制私有權利時,人民擁有房地產的主要目的就愈能接近「使用收益」,以收益價值估計房價才有機會;相對地,當制度愈傾向保障私有權時,人民擁有房地產的主要目的就會變成「投資獲利」,而不再是「使用收益」,因此,對權利價值的評估,才是決定房價的主要方法。

在沒有估價師的時候,人們無法判斷房地產價格,只好採用「成交即市價」的方法,所以才會有所謂的「市價比較法」,但市價比較法本身就是一種會推波助瀾房價的方法,因為只要有新的成交就自然成為「市價案例」。

舉例而言,目前公有土地出售只有兩種主要途徑:一是公開標售;二是讓售。

就公開標售而言,如果有心人企圖炒作房價,他只要透過標售時出價,就可以「創造」市價案例。可怕的是,現在連國有財產局、市府財政局等政府部門在決定出售價格時,也動輒以市價比較法決定。更可怕的是,有些走火入魔的估價委員們,還要求一定要依據「最近」成交的「市價案例」估價,這些作法往往在不知覺中,成為帶頭推高房地產價格的推手。

其次,就讓售而言,由於讓售必須有一定的條件(例如已先租若干年),導致有許多弊案都是走讓售的路,先租後買,並且價格甚低,圖利買方,因此常被調查起訴。

但更可怕的卻是,因弊案連連,管理機構為自保,常將讓售土地以市場價格(甚至高於市價)出售,如此一來,自然導致主動哄抬價格的事實,不斷抬高的讓售價格不但使真正需用土地的人望之卻步(影響土地利用);也強迫購地之人不得不將高地價轉嫁,自然也成為哄抬價格的幫兇。

如果公有土地的管理單位,對於讓售土地,採取限制私有權利的作法,規定當使用目的達到後,仍須原價賣回國家(照價收買),則不但流弊自少,同時還可以使真正能善用房地產者,能以低價取得,充分發揮地盡其利的建國理想。但做的到嗎?

同樣地,政府興建了國宅、公教住宅,或眷宅,不論出租或出售,如果都要求當使用目的完畢時,必須原價歸還(大陸的農地直到今天,當使用者去世後都須繳回),這樣房價要大幅上漲的機會就會小很多,廣建國宅才有意義;但相反地,如允許他們轉售,則不但圖利了少數人,也會使新的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無屋可住,而不得不去市場上購屋,也會因此推高了房價。

因此,如果真正了解建國理想與要防止房價的不合理飆漲,政府部門在評估土地價格時,千萬不應有「市價比較法」的觀念,而應評估的是「區位價值」,讓人們知道,政府認為每一個地區的「區位價值」何在!這也是為什麼要建立估價師制度的真正目的。

還有一個不宜採用市價比較法的重要原因是,雖然所有人都企圖估計出一個「市價」,但市價卻是一個會時時變動而幾乎不存在的東西。為什麼呢?因為誰能告訴我們什麼是市價?土地塊塊有差,房屋間間不同,任何一筆交易成立都只是那一筆房地產的成交價格,與其他房地產關係不大,如果硬將不相干的交易資料拿來平均或比較,企圖得到一個「平均」市價,是沒有任何參考價值的!

根據統計學原理,當資料的差異性(variance)太大時,「平均數」(means)就失去了代表性,就不能成為任何分析的基礎(可笑的是,許多所謂的學者們還常拿著平均房價四處招搖),所以房地產「市價」基本上是一個不存在,也不具分析價值的資料。

最近,內政部認為只要房地產交易資料公開了,市價就可以知道了,其實,即使資料公開了,因為房地產的個別差異性太大,市價還是無法出現,即使硬掰出一個「市價」(平均價格),要做什麼用呢?也能做什麼用呢?

如要課稅,政府估價的標的應是「區位價值」(社會自然增值),任何房地產的價格如果超過「區位價值」,就代表著風險,這種風險由地主自己承擔,好處是,即使當房地產市價大幅漲跌,但以課稅為主的「區位價值」卻不會受影響,而超過區位價值的部份,本為私人所創造,政府當然不應打擊,也不應課稅,那才是合理房價的正確思維。

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大家都只將注意力放在少數房屋的成交案例上,我們就會被不存在的市價綁架!相對地,如果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區位價值」上,則個案的成交價格,只會是媒體炒作的話題,它並不會影響我們的政府課稅或任何民間的投資行為。

忘掉市價吧!在台灣目前對私有權保障愈來愈強烈的趨勢下,與其去判斷合理房價,不如快速擁有房地產所有權,因為私有權才是一切投資獲利的基礎,祝大家投資順利!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銀行業者為了避免在度發生之前逾放比過高的問題,放款時對貸款人的條件審核趨嚴;再加上整體策略都已逐漸傾向緊縮貸款,因此想要申請全額貸款的機很低,即便是向建設公司購屋,由建設公司整批向銀行申請額度較高的貸款,可貸額度都不易超過八成。更何況在申請貸款時,銀行除了要審核每月還款能力之外,還會要求借款人提供存款資料,所以沒有存款的借款人,也是會被列入高風險族群。因此建議還是要有足夠自備款時再來購屋比較妥當,免得最後因為貸款下不來得要放棄購屋,白忙一場。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消費者如何掌握好房資訊,房仲建議找3類貴人相助。先透過房仲協助挑選適合物件;多認識銀行人員,可掌握銀拍、法拍資訊;三與大樓管理員互動,取得第一手買賣消息。

房市持續熱絡,如何才能買到超值屋,永慶房仲集團研展室協理黃增福建議,房市和股市一樣,「買在初升段」是亙古不變的獲利哲學。

因此,買房就應該及早介入剛要發展的區段或即將崛起的新興工具,諸如具發展潛力的重劃區、重大交通建設即將啟動的土地,以及政策法規可能修正過關受惠的物件,畢竟,搶攤處女市場,不僅選擇性多,價位又平民化,很容易買到「俗擱大碗」好貨。

許多人買房子過分堅持屋齡和買在自己熟悉地域,限縮自己買屋的範圍,而錯失良機。如許多台北市人即便受不了高房價,仍不願意跨河入住台北縣,事實上,許多北縣區域生活機能和住屋品質不遜於台北市,房價又親民,轉個念很容易就聰明買到划算屋。

好房子不在乎屋況好不好,只在乎好不好加值,也就是屋況在合理範圍內,經過裝潢修繕,往往可以讓價值增倍。

一般人最傷腦筋的即是不知如何取得好房資訊。黃增福提供3類幫助消費者買到便宜好房的貴人。首先是房仲人員,也就是多逛房仲店頭,藉由仲介廣泛的物件來源,挑到適合投資的好貨,他甚至認為「閒來無事,跑百貨公司不如跑仲介公司」!

其次是銀行人員,黃增福說,與銀行員打好關係,不但掌握銀拍、法拍資訊,又可取得低利貸款

第三是大樓管理員,也就是透過管理員掌握住戶、店頭店東、承租戶訊息,對於難以介入的物件,可取得第一手買賣消息,掌握行動先機。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媒體上常出現「房地產價格飆漲」、「房地產價格不合理」等訊息,許多投資人都想知道什麼才是合理房價?以及如何才能判斷合理房價?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估價問題,其實有些複雜,我盡可能簡化為四點,希能協助大家永遠不被房價問題所困擾:

判斷一:房地產價格的決定因素不是租金

許多對房地產估價理論瞭解不足的人,動輒以「租價比」(租金與房價比較),或是「薪價比」(薪資與房價比較)發表議論,常以驚人的媒體標題告訴人們,要買一幢房屋需不吃不喝多少年,或是房價已高過租金若干倍,房價已極不合理……這些在外行人眼中似乎言之成理的議論,只反映出對房地產價格理論的無知。

房地產價格的形成,主要包含二大部分:一是以收益為基礎的「收益價值」(Income value);另一個是以權利為基礎的「私有權價值」(Private authorization value),其公式為:P(價格)=V(收益價值)+X(私有權價值)

而在兩者中,主要決定價格的關鍵因素是「私有權價值」,而不是「收益價值」,因此,所有以「租價比」判斷房價是否合理的人,都必然會失望,也必然無法正確判斷合理房價。

為什麼影響房地產價格的主要因素是「私有權價值」而不是「收益價值」呢?這點就必須從商品的特性加以瞭解,在經濟學中,所有商品的價格幾乎都是由「收益價值」所決定─由未來若干年可以得到的「收益」(income),折算到現在,就可以估算出其合理價格(收益還原法)。

舉例而言,如果要估計一台機器的合理價格,就可以從估計未來三十年這台機器可以產生的「收益」,還原即可(因為三十年後,機器可能沒有什麼殘值了)。對機器如此,對汽車、對飛機、對傢俱,甚至對人(如職業球員)也都適用這種方法,因為世上有那一樣東西能敵得過歲月的砂磨?幾乎所有的物品,包括人,都是有其壽命的,不論多久,幾乎都會老化、壞掉,所以,能使用多久?能創造多少收益?就成為了估計合理價格的基礎,這幾乎是判斷合理價格的鐵則。

但不幸地,這種鐵則對百分之九十九的物品都適用,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對房地產不適用,因為房地產(尤其是土地)不會隨著時間衰老、折舊、而不值錢。相反地,隨著時間愈久,它不但不會衰老與折舊,還會愈來愈有價值!就是因為具有這種特性,顛覆了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它不再可以「收益」,或是收益還原法,來估計合理價格,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估算出房地產未來到底有多少年的收益(可能無限多年)?以及未來收益有多少(可能無窮大)?

因此,決定房地產價格的主要因素,就變成了「私有權價值」,什麼是私有權價值呢?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允許」人們對房地產可以主張多少權利。

舉例來說,中國大陸過去是不允許人們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因此,房地產價格自然不高。但近年來逐步放寬人們對房地產的權利,例如農地已允許農民可以拿去抵押借款,或是以地作股參與企業經營;又如「經濟房」(類似台灣的國宅),以往不允許交易,現在已逐漸可以變成「商品房」,可到公開市場交易,這種開始保障私有權利的政策,才使房地產發生價值,所以自然造成房地產價格的飆漲,外行人以為是炒作所致,其實是因中共對房地產「私有權」政策的調整才是主因。

同樣地,過去四十年來,台灣是極度「保障」房地產私有權的,舉例來說,在許多地方,有最小開發土地面積的限制,所以常常導致許多小地主(畸零地主),由於極度受到私有權利的保障,自然會使其地價飆漲!

又如最近十分紅火的都市更新,常會遇到少數釘子戶不願配合更新,但在對私有權的極度保障下,自然導致這些釘子戶價格不斷攀高,所以,導致許多老舊的公寓,其價格已超過一○○萬元一坪(超過新屋),不是因為租金能力強,而是因為其私有權獲得了極度的保障。

當我們了解了這些例子,就可以知道,尤其在台灣,決定房地產價格的主要因素是「私有權價值」!可惜的是,對於選拔人才的國家考試,都是由幾乎完全沒有實務經驗的學者們出題,導致我們的土地估價師們,對於「權利價值」的估價能力十分薄弱,例如,使用權、地上權、開發權、租賃權、占有權、區分所有權,甚至更新權、繼承權等「權利」價值的估計方法多未能深入研究,只會使用「市價比較法」、「收益還原法」與「成本法」,結果自然導致其所估出的房地產價格和市價愈差愈遠,他們還不知問題何在?還常常跟著庶民們抱怨,房價為何愈來愈高?以及他們為何老估不準?

因此,如要正確判斷合理房價,千萬要知道,合理房價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私有權價值」而不是「租金」或是「收益能力」。

判斷二:縱容私有權利就不會有合理房價
 
如果要讓房價合理,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限制私有權的範圍,如果不能限制私有權的範圍,房地產價格的飆漲必然會愈來愈嚴重。有些缺乏實務經驗的學者們,一方面呼籲要保障人民的私有財產權;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抱怨房價漲不休,這就是標準對於房價問題的外行,就像我們一方面縱容子女胡作非為;另一方面又抱怨他們老在外面為自己惹麻煩,這其實是相同的情況,縱容(私有權)自然會導致(房價)失控!

舉例而言,國家花了全體納稅人的錢建國宅、公教住宅,也改建了眷村,這些因特殊身份受保障,以便宜條件取得的房屋,可不可以出售呢?如果同意可以出售,則一方面會使有些人不勞而獲(漲價歸私);另一方面也會炒高了國宅與眷宅的價格,自然會造成即使興建再多的平價住宅,也無法解決住宅不足問題。

相對地,如果限制這些國宅與眷宅不得轉售,那麼國宅與眷宅的價格就沒有飆漲的機會。但事實卻是,我們一方面在最好的地方(包含信義計畫區、大安公園邊、大直重劃區、士林官邸特區)廣建國宅、眷宅,甚至公教住宅,然後以極優惠的條件出售給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分配之後,還同意他們出(轉)售,如此的保障與縱容房屋的「私有權利」,我們哪有辦法讓住宅的價格不漲呢?

同樣地例子,對於空地、畸零地、持分地、無主地、公有地,對於老宅、舊宅、更新宅……我們不斷地去保障與縱容他們的「私有權利」,使他們可以不配合任何改建與開發,當然會導致都市中好土地的供給不足,也當然會導致都市中好房屋的數量愈來愈稀少,在土地供給不足,好屋數量稀少的情況下,房價焉能不漲?

我們也常可以看到,當政府拆一些老屋,計畫更新一些地區、或者是想多標售一些公有土地時,許多打著關懷社會弱勢旗幟的學者們,帶著學生們抗議、謾罵、抵抗,不斷地爭取對少數人「私有權利」的保障;但當土地及好屋供給不足,導致大多數舊屋品質每況愈下與好屋房價飆漲的時候,他們又出現了,同樣地抗議、謾罵與抵抗。

如果他們真的希望房地產價格能夠合理,增加土地與房屋的供給,不是一條必然有效的路嗎?他們應該協助「限制」,而非「縱容」私有權利的擴張,但他們卻常常不自覺地,成為保障私有權的打手,這種作法只會使房屋的價格不斷上漲,房價如何能合理呢?
判斷三:合理價格正確對象應是區位價值
 
為了抑制房價上漲,社會上有許多人呼籲政府要課豪宅稅,這種作法會對房價有什麼影響呢?基本上,這種作法不但不會有效果,還會違反建國理想。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地區」的房屋,每坪行情只有三十萬元,突然在有些企業或個人的努力下,出現了一幢好房屋(豪宅),其價格一坪要賣五十萬元,我們應用什麼態度面對呢?許多人會將目光放在五十萬元的房屋上,抱怨它與打擊它,這種態度對嗎?錯了!我們應該將眼光放在三十萬元的房屋而不是五十萬元的房屋上,為什麼呢?

因為房地產講的區位(location)價值(區段價值),指的是「社會自然增值」,其理論基礎是,由於政府的投資,社會的進步,再加上眾人的努力,推動了全區段所有的房地產增值(社會自然增值)。

但重要的問題是,這種因社會進步所導致的增值(社會自然增值),指的是每坪三十萬元,還是五十萬元?而如果一個地區的「區位價值」是三十萬元,我們對於那幢五十萬元的房屋,要如何面對呢?是要處罰它還是獎勵它?如果處罰它,還會有人願意投入資金、人力與智慧去努力創新,與增加房屋的附加價值嗎?

因此,國父在民生主義中,多次提到這種因為「個人努力」所創造的價值,是不可以課稅的,要全歸努力創造的人所有,因為如此一來,人們才會努力創造附加價值,社會才會進步。但在目前社會中,我們是如何對待創新者?如何對待不斷冒風險的努力付出者呢?我們不但要多課他們的稅,還要處罰他們,這是多麼不正確的認識!

對於合理房價的判斷,不應將注意力放在少數的豪宅個案上,如果只有一、二幢好房屋出現,不但不應提高其土地與房屋稅賦,相反地,還應該給予獎勵,讓其所繳的稅賦要和附近低度使用的房屋相同,這才是政府估價(區位價值)的真正精神,也才是能給予低度利用土地壓力,以達到建國理想(地盡其利)的正確方法。

容我再嘮叨一次,建國理想中的「漲價歸公」,指的是將因社會進步所導致的增值,收之歸公;但對因私人努力所創造的價值,是完全不應課稅的!但目前稅務機關動輒以市價課稅,還要對好屋多課稅,顯然已經嚴重違背了建國理想。

如果仍然執意而行,會導致什麼結果呢?不但會打擊好房屋的供給,會減緩對不良房屋改建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會使不合理的稅賦轉嫁,反而會成為推昇房價的推手。

所以,對個別好房屋課稅、以市價課稅,都是對建國理想(平均地權)與房地產市場缺乏了解下的主張!過去二十年中,至少有二個財政部長因此下台,其原因並非是搬不動財團,而是他們對建國理想與房地產特性缺乏了解。
 
判斷四:市價比較法已成為房價飆漲的主要推手
 
當國家的房地產制度愈傾向限制私有權利時,人民擁有房地產的主要目的就愈能接近「使用收益」,以收益價值估計房價才有機會;相對地,當制度愈傾向保障私有權時,人民擁有房地產的主要目的就會變成「投資獲利」,而不再是「使用收益」,因此,對權利價值的評估,才是決定房價的主要方法。

在沒有估價師的時候,人們無法判斷房地產價格,只好採用「成交即市價」的方法,所以才會有所謂的「市價比較法」,但市價比較法本身就是一種會推波助瀾房價的方法,因為只要有新的成交就自然成為「市價案例」。

舉例而言,目前公有土地出售只有兩種主要途徑:一是公開標售;二是讓售。

就公開標售而言,如果有心人企圖炒作房價,他只要透過標售時出價,就可以「創造」市價案例。可怕的是,現在連國有財產局、市府財政局等政府部門在決定出售價格時,也動輒以市價比較法決定。更可怕的是,有些走火入魔的估價委員們,還要求一定要依據「最近」成交的「市價案例」估價,這些作法往往在不知覺中,成為帶頭推高房地產價格的推手。

其次,就讓售而言,由於讓售必須有一定的條件(例如已先租若干年),導致有許多弊案都是走讓售的路,先租後買,並且價格甚低,圖利買方,因此常被調查起訴。

但更可怕的卻是,因弊案連連,管理機構為自保,常將讓售土地以市場價格(甚至高於市價)出售,如此一來,自然導致主動哄抬價格的事實,不斷抬高的讓售價格不但使真正需用土地的人望之卻步(影響土地利用);也強迫購地之人不得不將高地價轉嫁,自然也成為哄抬價格的幫兇。

如果公有土地的管理單位,對於讓售土地,採取限制私有權利的作法,規定當使用目的達到後,仍須原價賣回國家(照價收買),則不但流弊自少,同時還可以使真正能善用房地產者,能以低價取得,充分發揮地盡其利的建國理想。但做的到嗎?

同樣地,政府興建了國宅、公教住宅,或眷宅,不論出租或出售,如果都要求當使用目的完畢時,必須原價歸還(大陸的農地直到今天,當使用者去世後都須繳回),這樣房價要大幅上漲的機會就會小很多,廣建國宅才有意義;但相反地,如允許他們轉售,則不但圖利了少數人,也會使新的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無屋可住,而不得不去市場上購屋,也會因此推高了房價。

因此,如果真正了解建國理想與要防止房價的不合理飆漲,政府部門在評估土地價格時,千萬不應有「市價比較法」的觀念,而應評估的是「區位價值」,讓人們知道,政府認為每一個地區的「區位價值」何在!這也是為什麼要建立估價師制度的真正目的。

還有一個不宜採用市價比較法的重要原因是,雖然所有人都企圖估計出一個「市價」,但市價卻是一個會時時變動而幾乎不存在的東西。為什麼呢?因為誰能告訴我們什麼是市價?土地塊塊有差,房屋間間不同,任何一筆交易成立都只是那一筆房地產的成交價格,與其他房地產關係不大,如果硬將不相干的交易資料拿來平均或比較,企圖得到一個「平均」市價,是沒有任何參考價值的!

根據統計學原理,當資料的差異性(variance)太大時,「平均數」(means)就失去了代表性,就不能成為任何分析的基礎(可笑的是,許多所謂的學者們還常拿著平均房價四處招搖),所以房地產「市價」基本上是一個不存在,也不具分析價值的資料。

最近,內政部認為只要房地產交易資料公開了,市價就可以知道了,其實,即使資料公開了,因為房地產的個別差異性太大,市價還是無法出現,即使硬掰出一個「市價」(平均價格),要做什麼用呢?也能做什麼用呢?

如要課稅,政府估價的標的應是「區位價值」(社會自然增值),任何房地產的價格如果超過「區位價值」,就代表著風險,這種風險由地主自己承擔,好處是,即使當房地產市價大幅漲跌,但以課稅為主的「區位價值」卻不會受影響,而超過區位價值的部份,本為私人所創造,政府當然不應打擊,也不應課稅,那才是合理房價的正確思維。

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大家都只將注意力放在少數房屋的成交案例上,我們就會被不存在的市價綁架!相對地,如果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區位價值」上,則個案的成交價格,只會是媒體炒作的話題,它並不會影響我們的政府課稅或任何民間的投資行為。

忘掉市價吧!在台灣目前對私有權保障愈來愈強烈的趨勢下,與其去判斷合理房價,不如快速擁有房地產所有權,因為私有權才是一切投資獲利的基礎,祝大家投資順利!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房價居高不下,是小市民心中的痛。但是,買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仍是大多數人一生的夢想。《今周刊》特別挑選在房地產市場資歷達10年以上的老師傅,教你買屋、換屋的真功夫;同時由他們的經驗與見解,為你預見房市的未來!

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 親授五招房市賺錢術

徐一鳴不僅是經常拿獎的廣告創意奇才,也是股市、房市投資高手,房市資產至少數億元的他認為,北市房價已與國際接軌,未來很難回頭,並強調購屋者一定要懂得以長線眼光布局,才是抗通膨、累積財富的一步好棋。

「我特別喜歡台北市仁愛路與敦化南路附近的房子,因為環境好、生活機能佳,至於是不是新大樓還是買在最低點,對我來說沒那麼重要。」坐在仁愛路市價近六千萬元、三十一年中古屋的「新居」裡,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一派悠閒地說。

省吃儉用加兼職/才買下第一間房

徐一鳴表示,買房子只是降低投資風險的理財工具;但據了解,房市投資橫跨舊金山、上海、台北的他,僅手上房地產價值就高達數億元,堪稱房市大戶。

「或許做金融保險廣告久了的關係,我習慣用非常長線的眼光去買房地產,而且目的是先求保值避險,再看增值空間。」的確,去年底徐一鳴以每坪八十二萬元、總價五千二百萬元,買下的六十二坪住處,第二天就有人多出二百五十萬元請他割愛。至今短短不到四個月,行情已經增值七、八百萬元,證明當初他慧眼獨具,當機立斷的購買決定非常準確。

「第一是運氣好,其次是我對這一帶行情很熟,加上裝潢出色,估計非六、七百萬元不可,就判斷機不可失,一定要買!」小時候家境清寒的徐一鳴笑著說,他是個很沒安全感的人,巨蟹座的他,對擁有自己的「家」始終有很強烈的嚮往,他回憶人生第一次購屋,為了讓妻子安心下嫁,他一開始做了長達三年的省吃儉用財務規畫。

「手頭最緊時,一天買菜錢不能超過十元。」徐一鳴記得當時他白天在廣告公司上班,薪水不到兩萬元,晚上到《中國時報》做編輯,空檔再去專科教國文,周六、日在南陽街補習班教作文,加上妻子郵局高員級的薪水,每月硬是可以存下六萬多元。

兩年後,徐一鳴捧著存下來的一百五十萬元現金,買下了台北市羅斯福路巷內公寓,五年後七百萬元賣掉,讓夫妻倆體會到買屋增值的可觀。

被許多客戶稱為「廣告奇才」的徐一鳴,本業表現精采,由他領軍的達一廣告僅八名員工,卻是業內比稿常勝軍,成功地為安泰人壽、PAYEASY、信義房屋、阿瘦皮鞋、群益投信中天生技等客戶創造了優良的品牌形象與可觀的業績,讓他名聞兩岸。

今年四月,達一廣告又擊敗眾多對手,從競爭激烈的台灣廣告圈,拿下台灣啤酒近億元預算。根據四月剛出版的《動腦雜誌》報導,達一廣告已連續八年蟬聯業界員工產值第一,就連前兩年景氣不佳,達一依舊逆勢成長,徐一鳴大手筆發獎金、招待員工出國旅遊,羨煞不少同業。

很多人知道,徐一鳴還是股房雙棲的投資達人;不但股市投資眼光精準,房市投資也不遑多讓。儘管他非常低調,還是被理財雜誌封為台灣廣告投資理財第一名。

去年十月,雖然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台北市房價已在高檔,徐一鳴卻主張台北房價難回頭,想買屋一定要趁早行動。他說這次通貨膨脹並非萬物齊漲,只有「天然A尚好」,也就是只漲原物料與土地,「通膨年代,持有現金是對自己最殘忍的理財方式,遇到好房子,就算負擔重一點,也要下決心買進。」

鐵口直斷台北房價/還會繼續漲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簽訂後,台北市中心房子恐怕還要漲。」徐一鳴分析,台北房市已出現一批新買家,除了職場與理財贏家外,還包括:台商、富二代、海歸派及外國人,這些人的眼光、行動力與購屋實力全都不容小覷。

「以前扁政府不參與中國崛起的遊戲,讓台北市房價缺乏想像空間;現在馬政府一開放,台北市的房價想像空間就大了。除了本地投資人之外,先吸引台商回台置產,再來就是需要健保的海歸派、香港人、外國人,然後是中國的有錢人,他們一致看好具有『軟實力』的台北。」

即將從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畢業的徐一鳴觀察,中國同學對台灣房地產興趣頗高。一是跟上海比較台北房價仍相對便宜,上海豪宅動輒每坪近三百萬元新台幣,比台灣頂級住宅「宏盛帝寶」每坪二百萬元高;二是看上台北生活環境比香港、上海更安全舒適,當兩岸進一步開放,中國有錢人等「海外精英」,來台北精華地段置產機會很高。

另外,徐一鳴認為,在兩岸開放前提下,本地一般人也逐漸意識到買屋抗通膨的重要。「我向信義房屋的周俊吉董事長報告過,這是『你不給我房子,我不給你孫子』的年代。歷經台灣經濟起飛與幾回通貨膨脹的上一代,能不買房子給下一代嗎?」徐一鳴說:「只要本地房地產持有者的需求在,加上國內外投資者,房價很難下跌,尤其經濟持續發展、市場資金氾濫,房價只會越來越貴,買不起的人,只能租房子或離開市區。」

徐一鳴認為,未來台北與東京一樣,市區房價極高,近兩年建商追求土地價格的極大化,幾乎不推「三房兩廳」新建案,只推大坪數豪宅,就可看出這個趨勢||房子總價高,年輕一代買不起,只能接受「在郊外生活,在城市工作」的生活模式。

這個趨勢帶來的最大影響,將是風險意識的改變;上一代以買房子避險,下一代則覺得買房子背高額貸款才是風險...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賣屋有兩種稅要繳,土地部分是土地增值稅,依據買進和賣出時間點的公告現值課稅,可以請房仲業幫你免費代算;房屋部分則是繳交交易所得,這部份分別依所在縣市之不同有四個標準有可查詢,例如台北市為房屋評定現值之29%,高雄市為房屋評定現值的19%,新竹市、嘉義市、台南市等省轄市,為房屋評定現值的13%,縣轄市為房屋評定現值的10%,鄉鎮為房屋評定現值的8%,最特別的是"準直轄市"(台北縣、台中市)為房屋評定現值的8%。賠售房屋的話,就可以申報財產交易損失,詳細內容,可參閱住展房屋網內容。

樂居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